又是七天时间过去,陆景知成了老陆家最碍眼的人,不干活也就罢了,天天还吃不少。
陆老头硬着头皮忍着,老齐婆子每天骂骂咧咧。
陆景知反正是油盐不进,早上拿了窝窝头离开,晚上喝了糊糊回房。
陆老头的心思他大概也看出来了,似乎是在等陆景远父子二人从县城回来。
农耕社会,古代王朝,春耕是最大的事情,县里面的童生试会在春耕之前出结果,陆景远父子二人也会回来。
村后面的竹林不小,但是,前后抓了十天,连蛇洞都被大郎几个刨了一遍,实在是找不到了,想要继续捕蛇,需要上北岘山了。
这段时间,陆景知可谓是大赚一笔,也给陆大郎他们添置了不少东西。
一只产奶的母羊,花了三两银子;还有两只猪崽子,数十只小鸭小鹅。
粮食也买了不少,足够陆大郎他们吃到秋收。
即便如此,他手中也有不少馀钱。
十两一个的银锭子有三个,五两的银锭子有二十一个,一两的银锭子也有十七个。
这些加起来,足足一百五十二两。
还有一些碎银子也值个一二两,都是买东西的时候,人给找零,用剪刀搅下来的碎银子,或是一钱或是两钱,或是五钱,不得不说,这些家伙手真的很熟,一剪刀下去,一点不差。
碎银子也是能流通的,当然了,多了的话也可以去钱庄兑换成银锭子。
通水镇虽然还算繁华,可镇上可没有钱庄,需要去县里面。
铜板更多,堆起来足足一大堆,陆景知晚上没事的时候还数了数,足足有四千六百七十六个大铜钱。
十天时间,通过捕蛇,陆景知不仅给陆大郎他们添置了大量工具、粮食,还挣下了将近一百六十两银子的巨款。
就是大郎他们手上也有二十两左右,给林氏保管着,几个崽身上也有一二两的私房钱。
陆景知手上的一百六十两差不多堪比二十一世纪的16万了。
十天16万,一年就能有几百万。
当然,也不可能天天有。
这在岘林东村,只计算手中存银的话,他即便不是第一首富,也能排上前三。
岘林东村有上百户人家,田地不少,寻常农家大部分资产都是土地,当然破家值万贯,家里面一件一件添置的东西也值不少。
只要有十几亩田地,卖出去也是几十上百两银子。
不过,农家的田地是立身根本,寻常时候根本没人会买卖田地。
整个岘林东村,基本上都是差不多,没有地主。
家家户户都是一大家子人,分家的很少。
但看苗头,村子里有不少家可能会学着陆景知的法子分家了,尤其两家因为上面欺压太狠的,已经吵的很凶,估计不出一个月定会分家。
嗯,肯定也是学着陆景知把儿女分出去,然后就学陆景知在家里当个老赖呗,就看爹娘你们分不分我出去吧。
村里面有五十多亩水田的,是镇上王员外家的,村里面有几户田地少的,算是半自耕农,半是佃户吧,壮劳力少,开荒效率也不高,干脆一咬牙就租借了田地种植,一年要上交一半收成当租子。
王员外算是心善的,毕竟,五成租子其中还有两成是要交税的,他出了田地,真正进自己口袋的只有三成。
听闻,隔壁村也有佃户,收租要收走六成,佃户能赚取的很少。
早上,陆景知拿了窝窝头,离开老陆家后,转手就换成了肉包子,窝窝头扔空间戒指了。
有钱了,还亏待自己是不可能的。
新家,篱笆已经扎了起来,密密麻麻,有一人高,用的都是竹子,能隔绝外面的视线。
想偷看,只能搬石头垫着。
推门进去,陆大郎他们都在,一大家子坐在一起,正在喝精米、糙米混合的米粥,四个小的,则是全精米的粥,一人还有一小碗温热的羊奶。
十天不错的伙食养着,一家子脸色都好了很多,至少不是那种病态瘦弱。
陆景知点了点头,“这几天怎么样?”
陆大郎笑了,“爹你放心,有了那些工具我们开荒的效率很高,已经开出了五亩荒田,开始蓄水了。”
“恩!”陆景知点了点头,“按照这个速度,春耕前应该还能开出两三亩,回头我去看看。”
现在岘林东村虽然还有荒地,但都很偏僻,且土质很差,就算开垦种植也是荒田,能种出来的粮食有限,一亩能产200斤都难。
荒田和良田差距很多,收成少一半甚至更多。
说着又看向了大丫她们。
“鸡鸭鹅,还有小猪仔咋样,养着它们不会累吧?”
“爹你放心,我们不累的,而且大哥、大嫂给我们吃的好,吃得饱,每天还吃三餐,这几天我们都养胖了。”大丫道。
二丫、三丫跟着点头。
三个小丫头,每天任务也不轻啊,打猪草、挖野菜,甚至还主动去挖一些蚯蚓回来喂给小鸡小鸭。
就等着小鸡长大,等母鸡下蛋,给弟弟妹妹,还有两个小侄子补一补呢,而且她们也能吃一些极好吃的鸡蛋羹。
这几天爹也给她们吃了鸡蛋羹,虽然不多,但真是老好吃了。
也给了几个丫头极大动了,每天肚子能吃饱,就能碰碰跳跳的去割草挖虫。
陆景知招了招手,几个小的吃完了就蹬蹬蹬跑他面前来了。
“爷爷,我吃的好饱,你看我小肚子。”
大郎六岁的大儿子‘大宝’掀起了衣摆,露出了圆滚滚的肚子,不过才刚刚养回来一点点,还能见到小排骨。
“乖孙子,日后咱们家饿着谁,也不能饿着我孙子。”
提起这个,陆景知又看向陆大郎。
“回头你拿点东西去大爷爷家,让他给几个孩子取个大名,过年的时候让他们都上族谱。”
陆大郎点头如捣蒜。
原本这几个孩子,瘦瘦弱弱的,都担心养不活,只取了个小名,没有大名。
小名就是乳名,大名则是真名,会入族谱。
长大了,别人唤名也会唤的,总不能二三十了还叫大宝。
就是陆大郎,外人也有不说叫他青川的,也就亲近熟悉的还叫他大郎。
对外人介绍自己,他肯定介绍‘陆青川’。
几个小的如今眼看着补了回来,脸上也有了血色,身上也开始有肉了,不会轻易夭折,而且也大了,也该是时候取个大名上族谱。
但要上族谱就要去大伯家,陆景知给陆大郎说了几个名字,让陆大郎到时给大伯做参考。
等大家都吃好了,陆景知跟着陆大郎他们去了开荒的地方。
村长给他们划的开荒地在一处山坳里面,不是什么好地方,夏天来这里耕作,绝对要热死人。
开垦好的水田,大大小小,一共有三块,加起来大概有五亩,已经开始蓄水了。
陆景知满意点了点头,随即抬手指了指一处地方。
“这里你们平出来,长宽大概三十步就好,地势做高一些,别被水淹了!还有,这山坳蓄水不容易,你们再出点力气,挖一个小池塘,等梅雨季节来了能蓄一些水。”
原主是干农活的好手,加之陆景知脑海中现代的种植知识,知道种植水稻需要准备些什么东西。
尤其是荒田,缺水得紧。
大名朝的农业并不发达,根本算不上精耕细作。
陆景知打算用育苗、插秧的办法,来提升水稻存活率,以此来增产。
此外,选种也有讲究,等时候到了,他会一一交代给陆大郎。
看了看两旁的山势,不是很徒峭,都是小山丘,若是能找到水源,这两旁的荒山完全能开垦成梯田种植。
若是水源充足,开垦出来的梯田绝对是良田。
山上应该有天然水潭,就算没有也可以人工挖掘几个水潭,下雨了就可以蓄水。
再查了查系统,嘿,不错,有水泥卖。
到时里层用水泥,外面用石子,不让人看出是水泥修的蓄水池。
到时候用竹子做水管,或者直接在系统购买水管,就能从山上水潭接水浇灌山间梯田。
而且有些地方,山坡上的土壤更肥沃,只要保证水源足够,产量可能比山下水田还要高。
此外,陆景知让他们平出来的地方,可以用来堆肥。
堆肥出来的有机肥,可比粪肥好多了,刚好用来养养地。
可惜,堆肥需要的时间长,不能赶在春耕之前养这些开荒出来的水田。
只能等栽种之后,等到水稻抽穗的时候肥一波,所以要准备不少。
五个大小伙,三个成年,13岁的陆四郎和12的陆五郎也是大孩子,在农家干活也不比成年人差多少。
五人开始用尖锄头开挖,侵蚀两旁的小山丘。
陆景知站在高处看了看,这个山坳不错,距离竹溪有些距离,即便是竹溪泛滥,水也到不了这里。
不过,就是水源不好解决,所以只能挖水池,以及筑坝,截留从山丘上流淌下来的雨水。
若是雨水丰沛,自然能养育一季水稻,确保产量。
若是雨水不丰,就需要人工帮着蓄水,把池子挖大挖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