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品小说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e品小说网 > 没钱还怎么当崇祯 > 第287章 坏了,皇上要抢我们的钱了!(第四

第287章 坏了,皇上要抢我们的钱了!(第四

第285章 坏了,皇上要抢我们的钱了!(第四更,求月票!)

崇祯五年的秋风吹过京郊大地,带着寒意。京营大校场上,旌旗密布,却鸦雀无声。三万御前新军将士(还有两万不在北京)按营列阵,象一片沉默的刀矛森林。

崇祯皇帝穿着一身利落的戎服,外罩猩红斗篷,立在用黄土垫起的高台上。高桂英一身暗甲,按着腰刀,立在他侧后半步,目光锐利地扫视着四周。曹化淳垂手侍立在旁。兵部尚书王在晋、侍郎李邦华、定国公徐允祯、秦王朱存枢等重臣勋贵,站在观礼台一侧,神色各异。

台下,中军总兵孙应元、左军总兵周遇吉、后军总兵李长根等将领,按剑肃立,身后是黑压压、一眼望不到头的军阵。

没有冗长的仪式。崇祯向前迈了一步,目光缓缓扫过台下无数张年轻而黝黑的面孔。

“将士们!”

只一声,整个校场数万人的呼吸仿佛都顿了一下。

“国事艰难,国库空虚,天下皆知!”他开门见山,没有丝毫掩饰,“北地大灾,朝廷用度,已近枯竭。”

这话让观礼台上的王在晋、李邦华等人脸色一紧。秦王下意识地攥紧了袖口。

“但是!”崇祯的声音猛地拔高,斩钉截铁,“朝廷再难,朕,也绝不欠为国效死的勇士,一分饷银!”

他大手一挥:“发饷!”

令下如山倒。孙应元、周遇吉、李长根三位总兵同时转身,面向各自军阵,厉声喝道:“奉旨!发饷!”

早已准备就绪的游击、守备、千总等军官,立刻带着亲兵,抬着一口口沉重的木箱,快步走入方阵之间。箱子打开,里面不是串起来的铜钱,而是满满当当、新铸好的银饼。每一块都差不多大小,在阴天里泛着沉甸甸的白光。地戳着“皇庄官银号·足色一两”的印文。

军官们亲手将银饼,一块,一块,塞到每一个士兵手中。没有喧哗,只有银饼落入掌心的闷响,和士兵们逐渐粗重的呼吸声。许多兵士接过银子,下意识地用力捏紧,感受着那冰冷的硬度,脸上露出难以置信和激动混杂的神情。这可是实实在在的、一两一块的官银!不是那些折色、掺假的杂钱!

整个过程肃穆得令人窒息。高台上的崇祯,只是静静地看着。观礼的官员勋贵们,却看得心惊肉跳。这得多少银子?就这么发出去了?

发饷完毕,三位总兵返回台前,抱拳躬身。李长根猛地转身,面向全军,运足中气,声如洪钟:“三军将士!叩谢天恩!”

“吃皇上的饭!穿皇上的衣!听皇上的话!为陛下效死!”

三万人的吼声汇聚成一股音浪,冲天而起,震得人耳膜发麻。一声毕,又是一声,连吼三遍,校场上的尘土似乎都被这声浪激荡起来。那股尸山血海里滚出来的悍勇之气,扑面而来,让文官们脸色发白,让秦王、定国公这样的勋贵后颈发凉。

崇祯抬手,声音戛然而止。

他目光扫过台下无数双激动望着他的眼睛,缓缓开口,声音沉雄:

“朕的好儿郎们!平身!”

“哗啦”一声,三万将士齐齐起身,甲叶摩擦之声如同潮水。

“银子,你们拿到了!这是朕,从牙缝里省出来,从内库里挤出来,给你们发的饷!”

“天底下不太平!北边闹灾,百姓苦,朝廷难,朕知道!”

“但你们不一样!”他声音陡然凌厉起来,“你们是朕的子弟兵!是大明朝的擎天白玉柱,架海紫金梁!外有建奴鞑子虎视眈眈,内有不肖之徒蠢蠢欲动!御外侮,平内乱,保境安民,靠的就是你们!”

他停顿了一下,目光似乎无意地扫过观礼台,那些官员勋贵都下意识地低下了头。

“眼下是难!银子紧,粮食缺!但朕告诉你们,也告诉这天下人!”他声音提高,带着一种斩钉截铁的信念,“只要咱们君臣一心,将士用命,上下一体,奋勇向前,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!天灾不可怕!人祸不足惧!外敌,更是纸老虎!”

“记住你们今天拿到的银子!记住你们今天的誓言!朕向你们保证,只要尔等不负朕,朕,绝不负尔等!”

他深吸一口气,用尽全身力气吼道:“跟着朕,咬牙挺过去!往后,银子,会有的!粮食,会有的!太平盛世,一定会有的!”

“大明——万胜!”

“万岁!万岁!万岁!”回应他的是更加狂热的声浪,整个校场的气氛燃烧到了顶点。

观礼台上,王在晋和李邦华对视一眼,都看到对方眼中的震撼和一丝隐忧。定国公徐允祯偷偷擦了下额角的冷汗。秦王朱存枢脸上肌肉抽动,努力维持着镇定。

崇祯不再多言,转身,在高桂英和曹化淳的簇拥下,大步走下高台。

……

当天夜里,京西新落成的秦王府,灯火通明。这座王府极尽奢华,太湖石堆砌的假山,汉白玉的栏杆,琉璃瓦在月光下流淌着清冷的光。后园僻静处的“听雨轩”内,却是另一番光景。

秦王朱存枢做东,鲁王、潞王、赵王、德王等几位在京就藩的亲王郡王齐聚一堂。桌上摆着珍馐美酒,却无人动筷。丝竹早已屏退,侍女也被挥退,只留几个心腹内侍在远处守着。

鲁王年纪最大,先开了口,声音带着颤:“诸位王兄王弟……今日校场那场面……你们都瞧见了吧?皇上这……这可是把家底都掏给那帮武夫了!”他左右看看,压低声音,“下一步,下一步会不会……轮到咱们了?”

潞王叹了口气,接口道:“谁说不是呢!宫里都传开了,皇上连内帑都空了,还要典卖宫中器物凑饷!咱们身为宗室,世受国恩,如今朝廷这个难处,要是……要是一毛不拔,恐怕……”后面的话他没说,但在座的人都懂。

赵王皱着眉头,忧心忡忡:“主动捐输?捐多少是个头?这次捐了,下次呢?岂不是成了惯例?再说,露了富,让皇上觉得咱们金山银山堆着,往后还有安生日子过吗?”

德王连连点头:“赵王兄说得是!这可是个无底洞啊!”

一直沉默的秦王朱存枢,缓缓放下茶杯。他在诸王中地位最尊,和崇祯的关系也最亲近。他扫视众人,沉声道:“诸位,今日校场上,那三万虎狼之师的喊声,你们可听真了?‘吃皇上的饭,听皇上的话’!”

他顿了顿,声音更沉:“眼下这光景,北边乱成一锅粥,皇上能稳住京营,那就是定海神针!是咱们的护身符!若是京师有失,你我积攒下金山银山,够反贼抢的,还是够东虏搬的?”

他见众人色变,继续道:“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?不如……咱们联名上个奏本,主动捐输助饷,凑个整数……一百万两!暂且帮皇上过了这个坎,也表一表咱们朱家子孙,与国同休共难的决心!”

一百万两!几位王爷都吸了口凉气,肉痛不已。但想想日间校场的杀气,再想想秦王的话,似乎也没有更好的选择。沉默半晌,鲁王率先哑着嗓子道:“就……就依秦王兄所言吧……”其他人也纷纷艰难点头。一场本该欢宴的聚会,在愁云惨淡中草草收场。

……

几乎同一时间,京西另一座毫不逊色的豪华别院书房内,气氛同样凝重。这里是首辅黄立极的一处私宅。在座的没有亲王,却是大明的文官顶层:首辅黄立极(北直隶)、次辅施凤来(浙江)、兵部尚书王在晋(南直隶)、侍郎李邦华(江西),以及礼部右侍郎钱谦益(江苏)、大学士孙承宗(北直隶)、户部侍郎侯恂(河南),连衍圣公孔胤植(山东)也在场。茶是好茶,却无人品评。

首辅黄立极率先打破沉默,语气急切:“诸位同僚!情形已危急至此!北地几近糜烂,漕运中断!若要救急,除了立刻对南直隶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广等省加征救灾银,还有何策?难道真要眼睁睁看着,看着局势不可收拾吗?”

孙承宗须发皆白,神色肃然:“元辅所言极是!必须当机立断,速下明旨,加派东南,解此燃眉之急!迟则生变!”

他的话音刚落,钱谦益就不满地看了他一眼——黄立极是阉党!你个东林领袖,怎么能和阉党的元辅一个意思?

“不可!万万不可!”阉党阵营次辅施凤来(浙江)立刻高声反对,脸都涨红了,“元辅!稚绳公,南方今年亦遭水患,民生已极为困顿!此时再加征,无异于竭泽而渔,必将官逼民反,酿成大祸!”

钱谦益(江苏)语气激动地补充:“存梅(施凤来号)公所言有理!况且,加派之议,若成,必由我辈南籍官员乡梓推行!届时,我等有何面目见江南父老?此议绝不可行!”

这话一出,也招来了孙承宗的白眼——你钱牧斋也不装了吗?怎么和施凤来一个意思了?姓施的可是阉党啊!

同样是东林党大佬的侯恂(河南)眼皮一翻:“牧斋你说的什么话?河南的老百姓都活不下去了,你们南直隶不出点血,河南的饥民反了可怎么办?”

河南的饥民眼下还没反,但已经跑他家吃大户了!现在他家租子收不上,还要掏出老底子给灾民吃

这下大明朝的文官终于不党争了,而是开启了地域斗争。北方官员要求南方出血救北方,南方官员则拼命维护家乡,避免负担。

王在晋是南直隶人,但他长期执掌兵部,太清楚御前亲军是崇祯一手拉扯起来的嫡系!所以内心倾向于加派,但深知此事牵涉太大。他缓缓道:“诸公之争,皆为国事。然,需虑及……若朝廷迟迟拿不出切实办法,圣上会不会派中官率御前亲军南下筹饷筹粮?”

此言一出,满座皆惊。尤其是施凤来、钱谦益等南方官员,脸色瞬间煞白。相比朝廷明旨、由地方官府执行的“加派”,皇帝直接派太监带兵下去“筹饷”,那才是真正的灾难!

加派,是加给小老百姓的。而太监带着御前亲军南下,那就不好说他们会找谁要钱了

书房内陷入死一般的寂静。

……

乾清宫西暖阁,崇祯听着曹化淳的密报,脸上没有任何表情。

“秦王他们,凑了一百万两?”他轻声问。

“是,皇爷。几位王爷联名的奏本,已经递上来了。”

“文官那边呢?吵出结果了么?”

“回皇爷,还没……不过,黄首辅似乎有意提请御前会议,商议……加派东南之事。”

崇祯走到大明舆图前,手指轻轻点在南直隶、浙江的位置,吐了口气,心道:枪杆子里出一切啊!

“告诉黄立极,明日御前会议,朕,亲自和他们议一议怎么用东南的银子、粮食,就北方的急!!”

(本章完)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