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品小说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e品小说网 > 没钱还怎么当崇祯 > 第232章 嗨!黄台吉!

第232章 嗨!黄台吉!

第230章 嗨!黄台吉!

天聪四年的深秋,天冷得邪乎。

还没到十月,辽东就下了雪。雪花子夹着风,打在沉阳城的土墙上,唰唰地响。城头那面破了的龙旗,冻得硬邦邦的,让风一扯,发出哐当哐当的响声,象是随时都要散架似的。

城里头,比外头还要冻人。

街面上没啥人走道,铺子十家关了九家。偶尔有几个旗丁,缩着脖子,抄着手,脚步匆匆地赶着路。粮店门口倒是挤着一堆人,可那门板只开着一条窄缝。伙计探出半张脸,没好气地嚷着:“没了!麸皮都抢光了!等开春吧!”人群里响起一阵骂声,夹杂着小孩饿急了的哭嚎声,声音很快就被风吹散了。

墙角旮旯里,能看到蜷着的人影,裹着破麻袋片,一动不动地躺着。也不知道是睡着了,还是早就冻硬了。

清宁宫里,炭盆烧得不旺,光冒着烟,不怎么热乎。

黄台吉裹着厚厚的貂皮裘,坐在椅子上。他脸色蜡黄,透着青,时不时就咳嗽,咳得身子直晃。案桌上,摊着的几份文书,都是坏消息。

范文程垂着手,站在下边,声音不高,但字字说得清楚:“大汗,各地的折子都齐了。辽阳、海州,秋粮的收成,不到往年的四成。盖州的情况更遭,包衣阿哈逃了五六成,熟地都撂荒了。至于盖州以南的复州卫……眼下还没有收复过来。”

黄台吉没说话,拿起了另一份文书。是蒙古科尔沁部奥巴送来的,也是来要粮的。

“奥巴这老小子,”黄台吉把文书扔回桌上,声音沙哑地说道,“脸皮比长城还厚,入口打明朝时出工不出力,现在还好意思来要饭……可咱们自己锅里都没米了,又拿什么周济他?”

宫门哐当一声被推开,莽古尔泰带着一股寒气闯了进来,胡子眉毛上都挂着白霜。“大汗!不能再干坐着了!旗里的崽子们饿得啃炕席了!得拿个法子!”

代善跟在他后面,脸色阴沉,叹了口气说道:“法子?再去抢明朝的?好象也抢不动了吧……”

“就是战死也比饿死强!”莽古尔泰眼一瞪,“明朝抢不动,旁边还没肥羊了?”

黄台吉抬起眼皮,目光在几人脸上扫过,最后落在了范文程身上:“范先生,你说说看。”

范文程上前一步,躬身道:“大汗,诸位贝勒。如今明朝新胜,士气正锐,此时再去硬碰,恐怕是得不偿失。然则,”他话锋一转,手指向了东边,“东边的朝鲜已经被咱们打废了。平壤、汉城都是咱们的了,就靠几千明朝援军吊着命。而朝鲜一国的丁口,还有数百万之众。”

还抢朝鲜?这是逮着个软柿子往死里捏啊!

大殿里的一群满洲强盗都把目光投向了他们的大汗。

“对!”黄台吉声音嘶哑,却带着一股狠劲,“生路不在西面,而在东面!在朝鲜!”

他转向莽古尔泰和代善,语速快得象爆豆一般:“明朝这块骨头太硬,暂时啃不动了!就换个软的捏!朝鲜这只羊虽然不怎么肥,但狠狠地割上几刀,还是够吃一冬的!”

黄台吉捏着拳头说道:“这次咱们要干一票大的……发兵五万,不,十万,狠狠地抢!”

代善皱起了眉:“大汗,这几乎是倾巢而出了,沉阳空虚啊……”

“怕什么?”黄台吉一摆手,“很快就是冬天了!到时候辽东海湾一结冰,明朝的水师就过不来了!陆路大雪一封,毛文龙、黄得功他们想出动,也得等到明年三月!等他们能动弹,咱们早就抢完回来了!”

他走到地图前,手指重重地点在朝鲜的位置上。

“莽古尔泰!”

“在!”莽古尔泰精神一振。

“你先回汉城,调集咱们在汉城、平壤的人马,先到周边抢上一吧,这样咱们的大军抵达后就有饱饭吃了,吃饱了……就深入朝鲜腹地去放抢!”

“嗻!”

“阿济格!多尔衮!”

两白旗的两个头头踏前一步。

“你二人各率精骑先一步出发,在汉城吃饱了就往南、往东深入,见到朝鲜兵就往死里打!别让他们抱成团!”

“嗻!”

黄台吉深吸了一口气:“孤亲率中军,稍后出发!这次东征,目标三个!”他伸出三根手指:“五十万石粮!十万壮丁!十万妇女!抢不够数,不准回军!”

他看着代善和范文程:“你二人留守沉阳。弹压地方,看好老家。等着吃朝鲜的大米吧。”

……

几天后,沉阳城外。

北风卷着雪沫子,抽得人脸生疼。天地间已经有点白茫茫的了。

数万八旗兵和包衣奴才,在冰天雪地里列着队。队伍很安静,没人喧哗。兵士的脸冻得发青,嘴唇干裂着,肚子饿得咕咕叫。但手都紧紧地攥着刀枪,眼里放出凶光,象极了饿狼。

他们的盔甲破旧,但都尽力修补了。旗帜也有些破,但在风里猎猎地飘扬着。

这是一支被饥饿逼到了绝境的大军。

黄台吉骑在一匹高头大马上,没穿什么华服,就是一身半旧的戎装。他勒马到了队前,看着这一张张饿极了而又凶狠的脸。

寒风将他的声音送出去老远。

“八旗的儿郎们!”他开口,声音压过了风声。

队里起了轻微的骚动。

“冷吗?”他问道。

没人应声,只有风呼呼地吹着。

“饿吗?”他又问道。

队里响起一片粗重的喘息声,象是饿狼在低嚎。

“我知道你们冷!我知道你们饿!”黄台吉的声音猛地提高,带着嘶哑,“包衣跑了!庄稼绝收了!崽子饿得直哭!接下去的冬天,难熬啊!”

这话戳到了所有人的痛处。队里响起了压抑的呜咽声和咒骂声。

“可咱是大金的勇士!”黄台吉“唰”地抽出腰刀,雪亮的刀锋指向东方,“咱手里的刀,不是烧火棍!生路不在沉阳,不在辽东!在那边!在朝鲜!”

“朝鲜李朝,积弱了百年!仓里有的是粮,城里有的是丁口!那些东西,本该就是咱的!咱现在就去拿回来!”

他环视着众人,声音里带着蛊惑:“有人怕明朝?笑话!他崇祯现在才该头疼!陕西旱,山西旱,河南也旱!他缺的是几千万人的粮食!他能去抢谁?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的人易子而食!看着他的人揭竿而起”

“咱呢?”黄台吉的声音变得极其冷酷,“咱人少,缺的只是十几万人的嚼谷!朝鲜有几百万人口,饿死他三个五个朝鲜人,能换咱一个旗丁活下来,这买卖,就值!”

“抢来的粮食,养活咱的孩儿!抢来的丁口,给咱种地!抢来的女人,给咱生养后代!咱活下去了,大金就亡不了!”

“等咱吃饱了肚子,养足了精神,来年开春!”他刀锋一转,遥指着西南,那是山海关的方向,“再找明朝,慢慢算帐!”

“出发!”黄台吉用尽全身力气吼道,“为了活命,向东!”

“嗷”

数万人如同被压抑已久的火山,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咆哮。那不是欢呼,是饥饿野兽的嘶吼。刀枪举了起来,映着惨白的日头,寒光刺眼。

大军开拔了。

马蹄踏碎了积雪,车轮碾过了冻土。数万人组成的洪流沉默地向东涌动,带着死亡的气息。

黄台吉立马在高坡上,望着远去的队伍,又回头看了看风雪中变得模糊的沉阳城。

“崇祯……”他低声自语着,嘴角扯出一丝冰冷的笑意,“你守着你的煌煌大国和亿万饥民,慢慢等死吧。我黄台吉,要带着我的族人,杀出一条活路来。”

风雪更大了,很快淹没了队伍的踪迹。只留下无数凌乱的车辙马蹄印,无情地指向东方,指向朝鲜。

乾清宫的西暖阁里,地龙烧得暖和,与外头的冰天雪地恍若两个世界。

崇祯皇帝穿着一身常服,坐在炕上,面前炕桌上摊开着几份题本。首辅黄立极、群辅孙传庭、本兵王在晋、新入阁的兵部侍郎杨嗣昌、户部尚书毕自严、工部尚书李从心等人分坐两侧,个个面色凝重。

议的不是军国大事,而是德陵修缮的款项。

“陛下,”毕自严眉头拧成了疙瘩,声音发苦,“天启爷的陵寝必须修复。可如今……陕西的赈灾、辽饷的缺额,哪一项都是火烧眉毛。国库里,实在是淘换不出来了。”

李从心接口道:“毕司徒所言甚是。且今岁天寒地冻,京畿左近的工匠也多被雇去给各地修棱堡了,人力也吃紧得很……”

给天启修坟陵寝的困难就俩,要钱没钱,要人没人

崇祯的手指在题本上轻轻敲着,没看毕自严,也没看李从心,目光扫过众人,最后落在黄立极身上。“先帝的陵寝,是被建奴破坏的”他顿了顿,绝口不提这是谁的锅,“银子,朕从内帑掏吧。工匠,工部从山西、陕西、河南的灾区妥善招募,工钱……从优发放,再告诉他们,北直隶这边,现在要大兴土木,有干不完的活!”

听崇祯说要“大兴土木”,几个大臣就是一愣,现在兵灾连着天灾,皇上怎么还说要大兴土木?

司礼监秉笔太监方正化脚步又轻又快地走进来,手里捧着一份密封的急报,径直走到崇祯身边,低声道:“皇爷,朝鲜监国督师衙门六百里加急递到的,袁督师(袁可立)从江华岛直发司礼监的密奏。”

暖阁内顿时鸦雀无声。所有目光都集中在那份题本上。

崇祯面色不变,接过题本,拆开火漆,迅速览阅。他的目光在纸面上移动,眉头微微蹙起,但脸上看不出丝毫惊慌。

片刻,他放下题本,抬起眼,目光缓缓扫过摒息凝神的诸位大臣,声音依旧平稳,:

“黄台吉倾巢而出,奔朝鲜去了。”

(本章完)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